这话一听就带着一股急迫甚至无奈的情绪,背后其实是乌克兰打了五百多天仗之后,面对国际支持可能“降温”的深深焦虑。
说实话,我刚看到这句话时,第一反应是:这有点像在“道德绑架”国际社会。
当然,泽连斯基之所以这么说,不是没有理由。仗打久了,大家确实会疲劳——西方民众的关注点早就从“乌克兰今天丢了哪个村”变成了“我家天然气账单又涨了多少”。而乌克兰呢?军事上陷在消耗战里,经济上GDP掉到欧洲垫底,人均只有六千多美元,全国七成基础设施被炸得稀烂,还有九百万人活在贫困线以下。这种局面下,如果外援再不“续费”,乌方可能真的撑不住。
但国际政治从来不是“谁惨谁有理”。泽连斯基希望各国把乌克兰当成“最紧迫议题”,可事实上,每个国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。美国虽然还在军援,但共和党已经开始质疑这笔钱花得值不值;欧洲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,比如斯洛伐克选了个亲俄政府上来,明摆着不想继续跟着抗俄。至于广大的“全球南方”国家——比如印度、巴西、南非——人家跟俄罗斯在能源、粮食上合作得好好的,凭什么要牺牲自身利益站队乌克兰?
在我看来,泽连斯基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外喊话,不如说是对内稳定民心。乌克兰老百姓这三年过得太苦了,平均月薪才三千人民币,前线士兵的家人天天提心吊胆。他必须不断告诉国人:“世界没有忘记我们!”
但另一方面,这种呼吁实际效果恐怕有限。非洲国家更关心的是粮食危机和债务问题,拉美国家头疼的是贫困和犯罪,就算在美国,普通人也更在乎超市物价而不是乌东战况。
更现实的是,乌克兰现在某种程度上是“骑虎难下”。民族情绪已经被彻底点燃,老百姓宁愿硬扛也不愿对俄妥协;而西方虽然给支持,但同时也施加压力——仗必须打下去,因为美英希望借此消耗俄罗斯。最棘手的是领土问题,尤其是克里米亚:那里有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关键出海口,乌方如果丢掉这里,相当于永远被掐住脖子;而俄罗斯也绝不可能轻易放手。
回过头看,这场冲突不是没有过转机。2015年的《明斯克协议》本来是个缓和的机会,但因为双方互不信任、对条款解读不同,最后不了了之。如今战火绵延,双方损失惨重,但谁也不愿先退一步。
所以我觉得,泽连斯基的呼吁虽然悲壮,却很难真正改变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。要求别人“别想自己利益,先想乌克兰”,这本身就不现实。国际社会从来不会单纯因为道德同情而长期牺牲本国利益——叙利亚内战、也门危机都是例子。
乌克兰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口号式的呼吁,而是更务实的外交策略。比如逐步构建更广泛的支持联盟,同时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,探索谈判的可能路径。毕竟仗打得再久,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。而到那时,光靠“全世界都该优先考虑我”的态度,恐怕并不能换来理想的结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