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知名军事媒体《战区》(TheWarZone)则是第一时间发文,分析了这款无人机的设计细节,并推测了它的用途。该网站还毫不掩饰地表示,中国在飞翼无人机领域发展速度飞快,如今已稳稳站在了“全球领先地位”。
《战区》文章指出,从外观看,这款无人机采用了经典的飞翼布局,没有传统的尾翼,整个机身像刀片一样扁平,目测翼展超过10米,远远看去,就像一只藏在夜色里的猛禽,透着一股威慑力。
文章特别提到,机身上“中国科学院”(CAS)的字样清晰可见,一眼就能看出这不是随便搞的“概念产品”,而是正儿八经的科研项目成果。其中,双发设计是最大的亮点——两个引擎被安在机身上部中央的“驼峰”里,进气口在两侧对称分布,尾部还有两个独立的排气口,从后面看,能隐约看到引擎的轮廓。
这种设计可不只是为了好看,更是为了实实在在的隐身效果:进气口和排气口都做了蛇形处理,能减少雷达反射。不过文章也直言,机身上的铆钉、螺丝和接缝都很明显,这些小细节会让雷达截面积(RCS)变大,说明这大概率是一款测试原型机,还没到量产机型那种“光滑无缝”的程度。
另外,机身中央有个很显眼的“驼峰”,里面装着引擎,引擎被高高架在机身两侧。这样的设计能腾出更多可用空间,用来装各种设备,比如更多燃料、传感器、通信装置,甚至还能装武器舱,实用性大大提升。
至于引擎的具体型号,文章没给出确切答案,但从排气口的形状和位置判断,很可能是国产的中小推力引擎。这种引擎推重比够高,完全能支撑无人机在高空实现高速巡航。
隐身性能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。飞翼布局本身就有减少雷达截面积(RCS)的优势,再加上机身边缘的脊状设计和发动机进气口的特殊形状,能有效散射雷达波,进一步增强隐身效果。
对于这款飞翼无人机的用途,《战区》网站猜测,它可能是为新的大型隐身轰炸机或者无人轰炸机进行技术验证的。只有经过了前期技术验证,证明气动设计和飞行控制没问题,之后才会继续发展。
文章最后,美媒又把话题放到了中美对比上,强调中国飞翼无人作战飞机的崛起,和美国多年前放弃类似设计的做法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,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(DARPA)就启动了“联合无人作战空中系统(J-UCAS)”项目,主打飞翼设计,目标是造出能自主组队控制的隐身无人作战机,用来替代一部分有人作战飞机。
这个项目的核心是波音的X-45和诺斯罗普的X-47。其中X-45A在2002年5月于爱德华兹基地完成首飞,它采用纯飞翼设计,没有尾舵,还自带内置武器舱,能投放GPS制导炸弹。
图:波音的X-45
2005年,波音搞了一次模拟实战测试,结果显示:一架X-45发现“敌方”地空导弹阵地后,自己主动转向发起攻击,同时还向地面请求支援,完美演示了半自主决策能力。当时用的软件是波音的DICE系统,能让多架无人战斗机组队行动,应对敌情的反应速度特别快。
那时候美国人信心满满,计划组建一支上百架的无人战机“蜂群”——成本低,还不用让飞行员冒风险,专门用来应对高威胁空域的任务。
可好景不长,到了2006年,美国空军突然退出了联合无人作战空中系统项目,直接导致这个项目“胎死腹中”。后来海军的X-47B项目虽然继续推进,但到2015年也被砍掉了,最后只留下几架演示机。
可以说,美国人在“有人机和无人机”的选择上一直纠结,再加上国会动不动就砍预算,项目一拖再拖。结果就是,直到现在,美国在公开领域也没有一款成熟的飞翼无人作战飞机服役,顶多有RQ-170“哨兵”这种隐蔽的侦察机,但不仅规模小,用途也很单一。
综合来看,随着中国在飞翼无人机领域的快速发展,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差距正逐渐拉大。未来,当这架印着“中国科学院”标志的无人机真正能在天空和海洋上空翱翔时,它对美国人的冲击可能会更大。而美国《战区》网站说的“中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”,或许只是中国在这一战略领域实现跨越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