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亚宝药业集团)
转自:亚宝药业集团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,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、人民性,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,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,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证监会联合开展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,本次活动的口号是“保障金融权益,助力美好生活”。
警惕金融黑中介,远离网贷陷阱
金融黑中介和互联网贷款乱象已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,识别陷阱、增强防范意识刻不容缓。近年来,金融领域非法中介活动和互联网贷款乱象呈高发态势,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。非法中介往往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欠缺的弱点,通过虚假宣传、承诺包办等方式诱骗消费者,最终不仅收取高额中介费,还可能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。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,我们特别提醒投资者警惕相关风险,守护好自己的"钱袋子"。
1、解剖陷阱:非法中介的常见套路
"征信洗白"骗局:声称可以删除征信不良记录,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。实际上,个人征信记录由系统自动记录,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法随意修改。
"全额退保"陷阱: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,收取20%-30%的高额手续费,甚至骗取消费者身份证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。
"贷款包装"骗局:声称可以为资质不足的消费者"包装"贷款材料,骗取包装费的同时,还可能使消费者面临骗贷的法律风险。
"反催收"组织:教唆消费者伪造困难证明、提供投诉话术,不仅收取高额服务费,还可能使消费者信用状况进一步恶化。
典型案例:某"金融服务公司"以"贷款咨询"为名,收取高额服务费后卷款跑路,涉案金额超千万元,受害者达数百人。
2、网贷乱象:互联网贷款的隐藏陷阱
模糊的实际利率:许多网贷平台用"日息万分之五"等宣传语模糊实际年化利率,消费者最终承担的利率可能高达20%。
隐藏的各类费用:除了利息外,还有服务费、担保费、管理费等多种费用,使综合借贷成本大幅上升。
过度收集个人信息:一些网贷平台要求获取手机通讯录、相册等与借贷无关的权限,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。
暴力催收问题:部分平台采用骚扰联系人、爆通讯录等违法催收方式,给借款人造成巨大心理压力。
3、防范指南:识别非法中介的实用技巧
核实机构资质:查询是否具有相关金融牌照;通过监管部门官网验证资质真伪;警惕无固定办公场所的"皮包公司"。
警惕营销话术:凡是承诺"100%成功"、"包办"的都是骗局;正规金融机构不会收取"前置费用";警惕过度营销和饥饿营销话术。
保护个人信息:不轻易透露身份证、银行卡密码、验证码;不随意授权手机权限;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。
理性看待借贷:根据实际需要申请贷款;量力而行,避免过度负债;优先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。
4、维权途径:遭遇非法中介、非法贷款怎么办
及时保存证据:包括交易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宣传材料等。
向监管部门投诉:可通过金融监管局官网进行投诉举报。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 【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】维权电话:12378;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:12363;投资者服务平台:12386。
寻求法律帮助:涉及金额较大的,可以寻求专业律师帮助,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。
向公安机关报案:涉嫌犯罪的,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值得注意的是,投资者要提高证据意识,注意保存相关凭证,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做好准备。
5、树立正确观念:从源头上防范风险
增强金融素养:学习基础金融知识,了解常见金融产品特点,掌握风险识别能力。
保持理性决策:不贪图"便宜"和"便捷",认真阅读合同条款,多方比较后再做决定。
建立风险意识:认识到金融活动必然伴随风险,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,做好最坏情况的预案。
培养健康习惯:量入为出,合理消费,定期检查个人负债情况,避免"以贷养贷"的恶性循环。
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监管部门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。投资者要主动学习金融知识,提高风险识别能力,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。同时,我们也要提醒广大消费者:天上不会掉馅饼,对于承诺"包办"、"100%成功"的宣传要保持警惕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咨询或举报。让我们携手共建安全、健康的金融环境,让金融服务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。记住: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,从识别和远离非法中介开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