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

为啥老兵都不愿意叫“残疾军人”?“残疾”和“伤残”究竟差在哪?

有的地方叫“残疾军人”,有的文件里写“伤残军人”,还有的老法规里甚至还有“残废军人”。同样是一条腿没了,叫法不一样,背后的分量、社会认同和待遇差别可大了去了。

有的地方叫“残疾军人”,有的文件里写“伤残军人”,还有的老法规里甚至还有“残废军人”。同样是一条腿没了,叫法不一样,背后的分量、社会认同和待遇差别可大了去了。

这事,说大也大,说小也小。但对于那些因战因公致残的老兵来说,它不是文字游戏,而是尊严、身份、待遇、心理归属。今天咱就聊聊:为什么该把“伤残军人”这个称呼重新端上台面?

一、称谓的演变,背后其实藏着认知变化

咱们先翻翻历史账。1950年,新中国刚成立,第一部《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》里,叫的是“残废军人”。那时候大家还在摸索,语言直白,但说实话,带点“歧视味”。听到“残废”,第一反应就是缺胳膊少腿,没能力。

后来,慢慢改叫“伤残军人”。这就有讲究了,“伤”字放在前面,把因战、因公受伤这个原因凸显出来,不单纯是身体残缺,而是“打仗受的”。

为啥老兵都不愿意叫“残疾军人”?“残疾”和“伤残”究竟差在哪?

再后来,又改成了“残疾军人”。这就跟社会上普通残疾人一锅端了,法律层面是平等的,但问题也来了:军人因战致残和普通工伤,能一样吗?

你看,这一串称谓变迁,表面上是文字的替换,实际上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化:从“你不完整”到“你有权利”,再到“你有牺牲”。可惜,最后一步,走着走着,反倒又混在了一起。

二、为啥一个称呼这么重要?

有人可能会说:叫什么不都一样?待遇落实才最重要。

但老兵们心里清楚,称谓就是身份标签。咱举个例子:

“残疾人”,社会第一印象是弱势群体,需要帮扶。

“伤残军人”,第一反应是:打仗受伤的英雄,国家该负责。

展开全文

这就是差别。前者是医学概念,后者是职业属性。对老兵来说,这不仅仅是尊严,还直接关系到法律定位和社会认同。

而且,心理影响特别大。北京某优抚医院做过跟踪,换成“伤残军人”这个叫法后,康复周期缩短了27%。因为这个词让人感觉:我不是弱者,我是付出过的战士。

为啥老兵都不愿意叫“残疾军人”?“残疾”和“伤残”究竟差在哪?

三、现实里的矛盾

说实话,现在的情况有点尴尬:

法律文件里,既有“残疾军人”,也有“伤残军人”。

退役军人自己,90%以上更认可“伤残军人”。

可在办证、发放抚恤金、医疗报销这些实操环节,基本上都是“残疾军人”系统。

于是就有了矛盾:

身份标签不匹配 ——老兵心里觉得不对味。

待遇体系混在一起 ——军人伤残和普通残疾人没分清,容易吃亏。

社会认同缺失 ——外人一听“残疾”,第一反应是身体缺陷,而不是职业牺牲。

你说,这是不是该好好捋一捋?

四、为啥必须“伤残”二字回归?

咱别光喊口号,从三个角度说说这事:

1. 法律角度

《民法典》里讲了,自然人有隐私权,不能老盯着人身体缺陷看。可“残疾”这词,一下子就把缺陷凸显出来。相反,“伤残”强调的是“因战因公”,更符合法律精神。

2. 职业角度

军人跟普通职业不一样,牺牲和风险是带职业属性的。越南战争的资料显示,参战伤残平均三处以上,多是爆炸性创伤。把这类牺牲放在“普通残疾”里,明显不合适。像德国、以色列,都有单独的军人抚恤体系,不跟普通工伤混。

3. 社会认同

说实话,尊重从称呼开始。老兵们宁愿别人叫“伤残”,而不是“残疾”。因为前者是牺牲,后者是缺陷。差一字,天壤之别。

为啥老兵都不愿意叫“残疾军人”?“残疾”和“伤残”究竟差在哪?

问题来了:怎么改?

光说道理没用,得有操作办法。这里我抛几个思路:

1. 立法层面

最直接的,就是把现行《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》里所有“残疾军人”改为“伤残军人”。同时把《伤残抚恤管理办法》同步调整,建立一套独立于普通残疾人的保障体系。

2. 待遇层面

不能只改名字,待遇也要升级。建议走“双轨制”:

现有的伤残等级不变。

在此基础上,加一个“功勋系数”。

什么意思?比如同样是六级伤残,一个是训练时意外,一个是作战一线负伤,那待遇就该有差别。这样既公平,也能凸显战斗牺牲的分量。

同时,抚恤金最好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,保证不低于现役军人平均工资的80%。这样才能避免出现“纸面上提高,实际还不够花”的尴尬。

3. 社会支持

除了钱,还得有服务。比如专门的“伤残军人服务中心”,搞假肢适配、心理干预、就业培训。这些比单纯发钱更实在。

证件方面,可以把“伤残军人证”和“市民卡”结合起来,坐公交、看病、进景区,都能享受“绿色通道+折扣优惠”。一方面便利生活,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认同的体现。

别以为咱自己独特,其实很多国家都遇到过类似问题。

美国:他们的叫法就是“伤残退伍军人”,福利非常具体:终身免费医疗、税收减免、优先就业。光是2024年预算,专门就拨了217亿美元。

俄罗斯:他们叫“军事伤残者”,不仅发钱,还管住房、子女教育,还能优先进机关工作。甚至有专门的康复中心,给装智能仿生假肢,92%的人能重新工作。

对比一下,咱这边很多“残疾军人”,还是一个证、一点抚恤金,社会服务几乎靠自己。这就是差距。

为啥老兵都不愿意叫“残疾军人”?“残疾”和“伤残”究竟差在哪?

说了这么多,核心就一个:“伤残军人”不是文字游戏,而是身份重塑。

这三个字,背后是一套独立的制度设计:从法律到待遇,从服务到认同。没有这个区分,老兵就只能和普通残疾人绑在一起,失去了他们该有的特殊性。

对社会来说,也是一种价值导向。叫“残疾军人”,是强调他们“不行了”;叫“伤残军人”,是提醒大家:他们是因为保家卫国才受伤的。

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称谓,值得重提。

所以问题来了:你觉得,一个为国家流血牺牲的军人,应该被叫作“残疾”,还是“伤残”?

这是文字的选择,但更是社会价值的选择。

你支持恢复“伤残军人”的法定称谓吗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54529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